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
|
索 引 号 | 014000677/2005-00034 | 信息分类 | 政府预决算 |
发布机构 | 世界杯视频直播 | 发布日期 | 2005-01-19 |
信息名称 | 关于2005年全省及省级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 ||
时 效 |
省财政厅厅长 包国新
2005年,我省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总体有利。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国际贸易继续扩大;从国内看,宏观调控后经济健康发展、自主增长活力增强、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有利条件较多。但由于改革和发展任务较重,2005年我省财政减收增支因素较多,收支矛盾仍将比较突出。收入方面,随着部分地区和行业经济过热因素的消除,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相关财政收入的过高增幅将趋于正常;免征农业税和足额退付出口退税资金等政策,将影响财政收入增长。支出方面,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和支持粮食生产,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支持再就业,加大“三农”投入,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事业发展,缓解县乡财政困难,支持事业单位改革,偿还政府债务等都需要财政预算增加安排支出。
基于以上财政收支形势分析,2005年全省财政预算安排及财政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执行稳健的财政政策,预算安排坚持有保有压,继续贯彻量入为出、留有余地的方针;坚持服务第一要务,大力支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努力做大财政蛋糕;坚持富民优先和改革创新,集中财力办大事、办实事、办难事、办急事,重点支持解决关系全省长远发展和长期稳定的全局性问题,新增财力重点投向百姓、投向“三农”、投向困难地区、投向重大改革领域和重点社会事业项目;坚持理财为民,积极推行依法行政、依法理财,提高科学理财能力和理财水平,进一步深化财政预算改革,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和科学合理的财政运行模式。
根据2005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上述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2005年全省及省级财政预算草案如下:
一、全省财政预算草案
2005年,全省生产总值预期增长目标为11%左右,根据《预算法》和《国务院关于编制2005年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的通知》要求,同时考虑免征农业税、增加出口退税等减收因素,全省一般预算收入按略高于生产总值预期增长目标安排为12%,按此计算的一般预算收入为1098.06亿元。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初步安排为1603.37亿元,比2004年变更预算数增加224.63亿元,增长16.3%。
二、省级财政预算草案
2005年省级征收的一般预算收入安排113.4亿元,比2004年预计执行数增加10.35亿元,同口径增长10%。省级一般预算支出安排333.06亿元(含专项补助市县支出),比上年变更预算数同口径(当年财力部分)增长9%。
三、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理财能力,确保完成2005年财政预算
为做好2005年财政工作,确保预算圆满完成,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解决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为重点,积极调整支出结构,促进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省级财政投入力度,2005年省级财政安排社会保障方面的各类资金达64亿元,增长20.5%,积极支持全省进一步完善城市低保制度,实行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对困难地区予以适当补助;改革完善省对市县养老保险补偿机制,增加补助,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帮助苏北农村修建敬老院,让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老有所养;切实支持困难地区保障离休干部的离休费和医疗费发放到位。
突出支持困难地区的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建立健全政府扶困助学制度。2005年省财政增加安排补助19.1亿元,切实帮助困难地区保证农村中小学教师省津补贴正常发放,稳定和优化农村教师队伍;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支持农村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促进职业教育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资助2万名农村特困家庭子女免费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子女入学免费提供教科书;增加安排省政府奖学金、高校助学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金,帮助高校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高度重视就业再就业工作。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已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增加再就业资金补助,支持创业基地建设,完善就业服务平台;开展绩效考核,把再就业资金真正用到实处;促进就业再就业政策与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研究建立扩大就业的长效机制。
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支持人口与计划生育等事业发展。省财政安排6.21亿元,提高省对困难县(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50%,减轻地方财政配套压力;健全公共卫生应急处理机制,重点解决好疾病防控体系和传染病防治体系建设;在全省推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大力支持“平安江苏”建设,努力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继续安排文化专项经费,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增加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投入,全力保障“十运会”顺利召开。
(二)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继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保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好势头
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更好地促进农民增收、粮食增产、农业增效。2005年省财政预算内外安排各项支农资金142.86亿元,增长26.2%。全省免征农业税,省对困难地区增加安排补助。省财政加大投入,扩大粮食直补、良种补贴、购买农机具和农用物资补贴的规模,并对财政较为困难的产粮大县给予奖励,进一步稳定粮食生产;努力提升我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突出支持有市场、有效益、带动效应强、农民受惠多的农业龙头企业、外向型农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通过提高科技含量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安排农村劳动力转移专项资金,加大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帮助农民提高就业能力,增加收入;继续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河道清淤、农桥修建等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工程,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条件;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选择一定数量的重点贫困村帮助解贫脱困;引导乡镇机构分类改革,整合乡镇事业站所,清理分流超编人员,省财政对困难地区改革成效较为显著的县(市)给予补助和奖励,在此基础上,研究进一步保障乡镇政权正常运行的政策措施。
(三)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切入点,灵活运用财政政策,促进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
坚定不移地落实好激励苏南、促进沿江、加快苏北发展以及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等既定政策。认真落实出口退税资金,努力做到“新账不欠”,巩固和发展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改革成果,充分发挥外贸出口拉动经济、调整优化结构、增加就业的积极作用。重点支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支持发展循环经济,支持发展规模经济和产业集聚,把财政支持发展的资金向高附加值、高效益、高税收、高创汇、高就业、低能耗、低物耗、低污染、少用地的产业和企业倾斜。增强科技和人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由3亿元增加到5亿元,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继续支持“211”和“985”工程、高校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大力促进人才技术开发和使用,充分发挥我省科研和人力资源优势。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认真落实《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有害废弃物污染治理,加快生态公益林建设,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积极建设“绿色江苏”。
(四)以贯彻稳健财政政策为契机,不断深化财政改革,提高依法理财科学理财能力
全省财政部门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贯彻稳健财政政策,把财政工作着力点放到优化结构、深化改革和增收节支上来。一是进一步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坚决退出一般性竞争领域,集中财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二是积极支持各项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深化完善财政预算管理改革。建立完善服务大众的公共财政体系;改革财政支持事业发展的方式,逐步实行以奖代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按照全面实现小康的4大类18项指标体系,建立以“一保三奖一摘帽”(保基本运转,奖励发展富民、奖励超收贡献、奖励控编减员,摘除转移支付帽子)为主要内容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财政法制建设,健全财政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对财政资金实施全过程监督;深化县乡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规范转移支付制度,合理分配县乡财力,同时重点做好控制乡镇财政供养人口和化解乡镇政府债务工作,努力缓解乡镇财政困难,防范财政风险。三是严格依法治税,强化非税收入管理,切实防范和制止有税不收、无税强收、乱收费、乱罚款等行为,保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严格财政支出管理,围绕富民与发展,把握好支出重点,提高科学理财能力。牢记“两个务必”,坚持勤俭理财,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