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
|
索 引 号 | 014000677/2006-00952 | 信息分类 | 政府预决算 |
发布机构 | 世界杯视频直播 | 发布日期 | 2006-01-16 |
信息名称 | 关于2006年全省及省级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 ||
时 效 |
省财政厅厅长 包国新
2006年全省财政预算安排总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省委十届九次全会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执行稳健的财政政策,统筹兼顾、量入为出;着力支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做大做优经济财政“蛋糕”;加大财政投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集中财力重点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环境保护、扶贫帮困和公共安全等问题,促进全面协调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继续改革创新,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提高理财水平。
按照上述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及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2006年全省及省级财政预算草案如下:
一、全省财政预算草案
2006年全省一般预算收入预期增长目标为15%,达到1520亿元,比上年执行数增加197.33亿元。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初步安排为2032.21亿元,比上年调整预算数增长12%。
二、省级财政预算草案
2006年省级征收的一般预算收入安排162亿元,比2005年执行数增加17.51亿元,增长12%。省级一般预算支出安排451.32亿元(含专项补助市县支出),较2005年变更预算数同口径(当年财力部分)增长12.3%。
2006年省级支出预算重点支持以下几个方面:
1.发挥财政职能,大力支持自主创新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一是促进自主创新。安排科技攻关及高技术研究经费,支持重大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注重支持引进消化基础上的再创新,推动江苏生产向“江苏创造”转变,推动“名牌产品”向“王牌产品”转变。二是将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由上年5亿元进一步扩大到8亿元,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加大对IT人才、科技领军人才等奖励,调动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四是大力支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安排出口退税、外贸发展、出口信用担保等专项资金,促进全省外贸出口平稳增长。五是大力支持资源节约利用和降低能耗的生产方式,研究制定有关政策,努力实现能耗降低4%的目标。六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省级技改贴息、专项资金继续向苏北倾斜,支持重点开发区和支柱企业做强做大,增强造血功能。七是积极创造亲商、安商的投资环境,优化服务平台,促进招商引资质量的提高。
2.扩大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范围,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规划先行、稳步实施,富农惠农、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杜绝新债,整合资金、形成合力的原则,全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年省财政对“三农”的投入比上年增加30亿元以上。一是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对农业龙头企业贴息、农业三项工程、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测土配方施肥、农牧业支撑和保障体系等方面的投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支持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支持抗旱排涝、海堤加固、河道清淤、里下河圩区治理等,进一步改善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三是推进农民致富工程。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设施农业、农机具补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创业培训,拓宽农民致富渠道;增加安排扶贫小额贷款担保资金,并对全省1011个贫困村实施帮扶;支持抗灾救灾。四是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对“三下乡”(送科普、送戏、送电影)及苏中、苏北困难地区的部分乡镇文化站建设给予奖励。五是支持村镇规划,选择1000个村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促进村级组织建设,推广使用沼气、秸秆汽化等清洁能源,加强对垃圾、污水、废弃物的收集处理,清理农民房前屋后的生活环境。
3.确保教育经费的正常增长,全省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
2006年省级财政预算内安排教育支出71亿元,增加11亿元,新增支出重点向农村倾斜。一是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按全省一费制标准剔除课本费),省财政对困难地区予以补助。继续安排资金,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二是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职业教育骨干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帮助困难县建设重点职业学校,培养更多、更好的经济建设实用人才。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加大对高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强高校和农村中小学师资培训。三是增加安排职业教育助学金(资助困难学生从2万人增加到5万人)、省政府助学金、高校助学贷款和风险补偿金、省政府奖学金,确保困难家庭的子女“有学上”。继续安排专项经费,帮助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4.突出以人为本、富民优先,高度重视社会保障问题
公共财政是百姓财政,从维护社会公平和公正的角度,省财政将继续加大对困难群众的保障力度,使他们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2006年省级财政预算安排社会保障补助支出较上年同比增长39.0%。一是高度重视再就业工作,安排再就业补助资金和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担保代偿损失和贴息资金。二是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改革、完善社保基金的征缴和养老金计发办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三是加快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帮助困难地区落实城乡低保,并根据物价和经济发展水平适当提高低保标准;支持加快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建设,着力解决困难群众的看病问题。四是实施“农民健康工程”,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省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15元提高到30元,加上市县财政补助和农民个人出资,使人均经费达到或超过50元;继续加大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加强预防保健特别是对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的防控,全面完成经济薄弱地区乡镇卫生院改造,大力支持对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实施医疗培训,改善农村医疗条件。五是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医疗保险。六是增加农村乡镇敬老院建设投入,使五保户集中供养率再提高10个百分点。七是安排专项资金,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5.坚持环保优先,加快生态省建设
加大环境保护支持力度,专项安排省级污染防治资金等环保经费2亿元,突出对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大气污染、水源污染、生活污染的治理,支持淮河流域城镇污水处理管网建设等。加快绿色江苏建设,支持丘陵岗地植被恢复工程、江河湖生态防护林工程、沿海防护林工程、绿色通道工程、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及湿地保护工程等五大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和全省生态公益林保护。增加安排生态农业建设资金,主要用于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以及生态农业的整村推进。
三、扎实工作,确保2006年预算圆满完成
为确保预算圆满完成,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依法加强收入征管,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一是用足用好各项财税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支持重点产业带、重点开发区加快发展,培养财源经济。二是督促各地把支持企业发展的措施落实到位,促进大企业、大集团发展,促进品牌经济、龙头经济、骨干经济增产增收。切实帮助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缓解融资难问题。三是财税部门密切配合,加大收入依法征管力度,做到应收尽收,但坚决不收过头税,杜绝虚收。
2.严格财政支出管理,积极建设节约型社会
大力弘扬勤俭建国、艰苦奋斗的作风,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确定的节约优先战略,将节约财政开支、控制行政成本作为各级政府建立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自觉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切实按照各级人大批准的预算执行。继续控制一般性支出,在保证重点支出的同时,对劳民伤财的所谓“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对名目繁多、实际意义不大的办节、庆典和论坛等活动,财政一律不安排资金。合理界定事业单位供给范围,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步伐。
3.深化财政管理改革,继续提高理财水平
一是围绕小康建设目标,按照大稳定、小调整的基本思路完善财政体制,进一步规范省以下财政分配关系,在保证省级调控能力的同时适当留利基层。突出支持“发展”与“富民”,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积极鼓励地方快发展多得益,基本解决困难地区县乡财政保障问题,初步建立起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二是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加强制度建设,促进规范管理;完善政府采购程序,积极发挥政府采购的政策作用;研究制定绩效评价办法,建立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三是按照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用好总量的原则,继续整合财政资源,集中财力办大事,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四是加快推进政府非税收入收缴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按照编制综合财政预算的要求将非税收入收缴制度改革与部门预算制度改革结合起来。五是推广试点经验,在转移支付县全面推行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六是在加强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控制新债、化解陈债的有效办法,主动防范财政风险。
4.继续改进工作作风,更好地服务发展大局
一是强化大局意识,想问题、办事情、安排收支始终从大局出发,自觉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上来。二是强化主动意识。围绕“两个率先”的总目标,积极主动地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作用,想群众所想,急发展所急,特事特办,急事急办。三是强化求实意识。说实话、办实事、算实账、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不做“面子工程”。四是强化服务意识。积极沟通,主动协调,真心实意地为群众服务,为基层服务,为部门服务。概括起来,财政工作要站在高处、落在实处,财政部门要外树服务型机关形象、内兴学习型机关新风,努力构建以“廉洁、高效、规范、务实、创新”为核心的财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