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世界杯球赛时间表>法定主动公开内容>2026美加墨世界杯比赛时间

对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0731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25-06-13   17:15     字号:[ ]

夏玉扬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农业保险与政府农业风险管理工作联动,构建农业灾害管理体系,破解农业防灾减灾难题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省财政厅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坚持农业保险支农惠农政策导向,持续推动我省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2024年,全省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实现83.56亿元,同比增长12.44%,为522.41万户次农户提供保险保障2,041.95亿元。赔款支出72.17亿元,简单赔付率达86.37%。从衡量农业保险发展水平的三个主要指标看,截至2024年底,全省农业保险实现深度1.46%(保费/第一产业增加值)、密度1,176元/人(保费/农业从业人口)、三大粮食作物保险覆盖率91%(投保面积/播种面积),明显高于国家要求的1%、500元/人、70%。农业保险对第一产业贡献突出,农民参保程度较高,保险覆盖面较广。

一、关于充分发挥政府与险企各自优势,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的建议

省财政厅会同有关部门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决策部署,强化部门协同,压实工作责任,明确农业保险发展目标任务和措施,充分发挥农业保险承保机构的作用,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一是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我省持续健全部门联合会商和应急响应机制,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保障力度,精准精细开展田间管理,加大农资统筹协调力度,抓好农业安全生产工作。2021-2024年,省以上财政共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305.89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投入134.7亿元。2024年,省级进一步加大保障力度,提高省以上投资标准,将改造提升项目投资标准由2,000元/亩提高至2,350元/亩,同时全面取消55个产粮大县县级资金配套要求,地方配套部分由省级财政全额承担,对于非产粮大县省级财政按照40%给予补助,省级财政资金占地方配套资金比例为96.8%,有力地支持了地方做好灌排设施、田间道路、耕地地力、农田生态环境、农田信息化等建设,努力打造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二是积极开展风险减量会同有关部门加大督促指导,制定《关于加强气象信息共享提高农业保险服务质效的通知》(苏农险〔2024〕11号),探索“农业保险+气象”服务模式,推动气象信息融入农业生产的各环节、全链条,强化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做好风险预防措施,助力发挥农业保险防灾、救灾、减损和灾害风险补偿作用,增强全省农业抗风险能力。如苏州市建立风险减量科技站等农情监测站点,为设施大棚、渔塘等高效设施安装远程监控设备。指导督促承保机构积极运用科技手段和智能化管理方式,推广微信公众号、手机APP、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运用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技术,增强农业保险服务的便捷性和可得性。2024年,全省主要承保机构配备无人机等各类查勘工具超过786台(套),通过手机APP验标超22万单保单。三是发挥农业保险应急救灾作用。充分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灾害救助和损失补偿功能,印发《关于应对小麦赤霉病等穗期病虫害做好农业保险有关工作的通知》(苏农险〔2024〕5号)、《关于应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做好农业保险救灾理赔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苏农险办〔2024〕3号)、《关于应对灾害天气做好农业保险救灾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苏财金〔2023〕113号)等文件,组织部署承保机构迅速启动大灾应急预案,组织协调理赔人员、查勘车辆、无人机等资源设备,开通理赔服务绿色通道,简化理赔手续,加快赔付进度,确保理赔款及时发放到受灾农户手中,为农户灾后自救提供资金保障。2024年2月中下旬徐州、宿迁等地遭遇极端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承保机构仅10余天完成赔付1.5亿元,赔付率100%。2024年7、8月份间,我省遭遇范围广、时间长的极端高温灾害天气,对农业生产造成较大损失,承保机构及时完成赔付6亿元,赔付率100%。

二、关于充分利用农业防灾技术手段,促进农业防灾减灾成效的建议

省财政厅会同有关部门持续提升农业保险保障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农业保险防灾减灾功能。一是创新农业保险服务方式。每年印发农业保险工作要点,明确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年度目标和重点任务,将工作重心从灾后理赔向灾前预警、灾中救助前置,要求承保机构合理布局田间物联网监测设备,统筹推进农业气象、苗情、土壤墒情、病虫害、灾情等监测预警网络建设,提升防灾减灾实时监测和预警预报能力。鼓励承保机构在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上增加费用投入,主动组织防灾减损、群防群治、生产自救知识教育培训,将工作重心从灾后理赔向灾前预警、灾中救助前置。2024年,全省主要承保机构农业保险费用投入7.3亿元,同比增长14%。二是深入推动科技赋能。扎实开展农业信息数据采集与多源融合工作,进一步完善长时序农业信息综合应用数据库,覆盖卫星、无人机、地面物联网等天空地一体化数据源,汇聚集成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气象数据、土壤数据、专题数据等多源信息,为全省农业生产管理全过程提供量化数据支撑。持续强化农业遥感智能化监测,充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卫星、无人机等遥感技术融合创新独特优势,构建“从多源数据处理、分析、利用到共享”的全链条智能化农业遥感技术体系,快速获取土壤、气象、病害、长势等农情信息。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遥感技术推广机制,推动遥感成果向实际生产场景转化。同时,依托重点区域与典型作物,开展关键农情信息的遥感监测应用示范,逐步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和服务路径,提升农业信息化生产和防灾减灾技术覆盖率。

三、关于充分运用保险化解风险机制,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的建议

省财政厅会同有关部门紧紧围绕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要求,夯实农业保险工作基础,持续提升农业保险服务保障水平。一是强化政策制度供给。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决策部署,经省政府常务会议、省委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印发我省《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苏财金〔2020〕51号),明确了我省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制定我省三年工作行动方案,为我省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绘就“路线图”。二是完善农业保险政策支持体系。出台《江苏省省级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办法》(苏财规〔2022〕6号),明确对种植业、养殖业等8大类实施补贴,在中央财政补贴(中央财政补贴35%~50%)的基础上,省级财政分险种给予10%~50%保费补贴。规范有序调整奖补目录,将农户受益程度高、种植面积广、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好的特色险种纳入目录,精准支持特色农业发展,目前纳入省级以上奖补目录的险种58个。三是健全农业保险动态调整机制。基于农民风险保障需求,以增强农民获得感为导向,根据最新发布的农业生产成本和价格,适时科学调整保障水平。三大粮食作物保险保额由每亩550元提高至最高1,300元,大豆保险保额由每亩最高500元提高至800元,大麦保险保额由每亩480元提高至600元。遵循“保本微利”原则,调整优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条款费率,2025年新增2个、调整5个险种条款,如将花生费率由6%下调至4.5%,公益林费率由0.3%下调至0.2%,有效节约了财政资金。四是加大农业保险创新力度。发挥政策引导作用,研究制定《江苏省农业保险创新产品认定保护管理暂行办法》(苏农险〔2021〕7号),支持全省创新商业性险种达257个,建立财政补贴基本险、商业险和附加险等相互补充的保障机制。在全国率先从省级层面推动27个县区开展生猪“保险+期货”试点。截至2024年底,试点累计保费收入16,774.17万元,为5,683户次中小生猪养殖户的213.87万头生猪提供了41.63亿元价格风险保障,有效降低了中小养殖户因生猪价格波动导致的损失,保护了生猪养殖户的积极性。试点工作先后两次获得马欣常务副省长批示肯定。五是提升农业保险精准管理水平。为完善农业保险精准定价机制,改变农业保险“一省一费率”现状,结合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生产风险区域特点,研究制定三大粮食作物种植保险和完全成本保险风险区划并相应调整费率,实现全省统一风险区到划分为高、中、低三类风险区的转变。水稻保险费率由3.5%调整至2%~3.5%不等,小麦保险费率由4%调整至2.6%~4%不等,玉米保险费率由5.5%调整至3%~5.9%不等。

下一步,省财政厅将会同有关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继续围绕省委省政府强农惠农决策部署,完善农业生产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持续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一是进一步加强政府与承保机构的工作协同。发挥农业保险工作机制作用,加强与农业农村、林业、气象、应急、水务、承保机构等部门和机构的协同,联动处理重大灾害,通过灾害预警、人工干预天气、病虫害防治等多种方式开展防灾减损,强化灾前、临灾、灾中、灾后保障,有效增强农业产业抗风险能力。在制定农业保险相关政策时,将推动农业保险与政府农业风险管理工作联动,构建农业灾害管理体系,破解农业防灾减灾难题的合理化建议进行积极考虑和吸纳。二是持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坚持惠民利农导向,进一步完善省级财政奖补险种目录动态调整机制。鼓励承保机构结合地区特色和农户需求,加大特色农产品保险的研发力度,增加小众、多元、新型的保险产品供给,满足农户和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各类风险保障需求是推进农业保险精准承保理赔。会同金融监管等部门研究拟订《江苏省农业保险精准投保理赔行动方案》,要求农业保险承保机构原则上实施省级集中核赔,及时开展查勘工作,统一全省农业大灾风险应急处置预案。建立数据信息共享,鼓励气象部门与承保机构密切沟通协作,共享重大气象灾害等数据,为承保机构在产品设计、保险理赔、风险减量等服务方面提供支持。鼓励探索“农业保险+”模式,支持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和气象指数类农业保险开发应用,发挥保险服务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和融资增信等作用。四是加大农业保险政策宣传力度。深入基层、走进田间地头,进一步扩大政策宣传,不断丰富宣传培训方式方法,积极运用短视频、公众号等新媒体渠道。运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加大农业保险科普力度,提高农户和经营主体对农业保险的知晓度,增强其保险意识和参与度。

感谢您对农业保险工作的关心、理解和支持,欢迎继续提出宝贵建议。


Baidu
map